close

  中新microSD社泉州8月7日電 題:泉州宗教碑刻“海絲”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 廖靜
  “這些碑刻,在我眼裡,不是棺槨,不是文物構件,而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見證。”今年78歲高齡外接式硬碟的吳幼雄老先生愛不釋手地擺弄著家裡散落的石碑,它凝聚了家裡兩代人的心血。
  隨著中國“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提出,海絲第一物證——宗ssd固態硬碟教石刻越來越受到更多關註。同時,2014年是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作為“刺桐古城”泉州最有力的證據之一,也是彙集各國文明交流最多的物證之一,宗教碑刻也迅速得到海內外專家的重視。
  泉州著名文史研究者吳幼雄,是第一部以泉州古代外來宗教石刻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泉州宗教石刻》的作者之一。7日,筆者走進吳幼雄家,買屋翻看了琳琅滿目的宗教石刻,聽吳老先生講述“兩代人,一件事”的故事,也體會到了新時期日漸“走俏”的海絲精神。
  據介紹,這部反映宋元時期,泉州與阿拉伯、南亞諸國交通史、貿易史、文化膠原蛋白史、藝術史的書籍《泉州宗教石刻》,經吳氏父子倆接力分別於1957年和2005年初版與再版。這部書歷經了48年,於2005年亮相於泉州。
  吳文良是吳幼雄的父親,著名考古專家夏鼐曾評價吳文良是“填補我國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這部得以再次增訂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總匯,正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宗教文明和諧共處的‘活化石’。”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郭志超稱。
  吳幼雄介紹道,“宗教石刻研究是我們家幾十年的老課題了,作為中學教員的父親,從1928年開始買進第一塊石碑,石刻就跟我們割捨不開了。我們家的石刻都是父親用微薄的工資買回來的。”
  據介紹,泉州市海上交通史博物館第一批碑刻文物,就是吳文良先生私人捐贈的。吳文良一生收藏、研究石刻,直到文革時期突然停止。談到父親曲折的研究歷史,吳幼雄嘆到,“父親雖被迫停止了研究,我(因文革)有了充足的時間,對這本書進行精雕細琢,後來增厚到650頁。”
  2005年,在中國科學研究院文史前輩夏鼐、黃展岳等人的支持下,增訂本順利得以出版。黃展岳在書的序言中寫到“這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熱衷石刻的吳幼雄興奮地談起自己的研究經歷,“常常一個人去野外做拓片,如果碰到風大,一個拓片還得做幾次才能成功,但我喜歡,樂在其中呀!”
  “自‘一帶一路’獲得海絲沿線各國熱烈呼應後,平均每月來我家談論泉州宗教石刻就有四五撥人,有的人來看看我家的收藏,有些人讓我講講阿拉伯人來泉州的歷史。”在吳幼雄家的後院,筆者看到各個角落都擺滿了古碑、古柱。
  吳幼雄邊從房間里拿出了厚厚一疊材料邊介紹,其中包括海內外研究者與吳先生的通信、媒體的報道,還有研究的手稿。“宗教石刻研究的資料,都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因為那時候沒有相機,有些要跑到國外才能獲取第一手照片資料。”
  據悉,近日泉州市遴選了包括九日山海絲文化旅游區、海關特殊監管區、“中國—沙特阿拉伯”石化產業合作泉州園區等在內的48個海絲建設項目,欲將刺桐古港轉型升級為集國內海絲文化展示、海絲文化產業開發為一體的重要基地。
  郭志超進一步表示:“這個當年就引起鄭振鐸、夏鼐、郭沫若等名人關註的宗教石刻研究,有望再次綻放光芒。”(完)  (原標題:泉州宗教碑刻“海絲”文化的“活化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v08avng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